本章着重阐述过去10年间免疫所取得的成就,并报告在以下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更多的疫苗;在地区层面提高免疫接种率;将生活在难以达及的地区且尚未接受免疫接种的儿童列为重点。本章同时列举了有效的免疫规划所应具备的要素。
在过去的10年间,免疫规划已在原先提供给幼儿使用的6种疫苗(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和未充分使用的疫苗,其中包括:乙肝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腮腺炎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风疹疫苗以及在部分国家使用的黄热病疫苗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免疫接种每年使约250万名儿童免于死亡;不过,尽管成绩斐然,在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儿童(占每年新生儿童总数的20%左右)未能在1岁内完成全部免疫接种。如果要将免疫接种服务达及这些儿童,就需要克服诸多拖累工作进度的严重障碍。主要的障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卫生系统极其薄弱。另一个障碍则是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支持系统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使疫苗的发放和使用遇到困难。此外,接种对象(尤其是最贫困的人群)对疫苗的重要性缺乏了解,他们因此也不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获取免疫接种服务。有关疫苗安全性的一些错误的或未经证实的传闻所构成的威胁也是导致免疫接种举步维艰的障碍。最后,预计未来用于实现全球免疫接种相关目标所需的资金存在一定缺口(见第4章),也是障碍之一。
为克服扩大免疫规划所面临的这些障碍,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包括开展大规模免疫接种活动和“外展”行动等,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常规免疫规划未能充分覆盖的人群。此外,发动专门的行动倡议[如“优化(Optimize)工程”],帮助各国管理日趋复杂但在免疫接种活动中又起着支柱作用的后勤系统(如,疫苗的提供和贮存)。
2002年,WHO倡议发起“达及每一个地区”(RED)的策略,旨在通过督促地区级免疫接种官员采纳“免疫接种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原则,加强在地区一级提供的免疫接种服务。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发现和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组织定期开展的疫苗接种外展服务;动员社区参与确保免疫接种服务良好运转的活动。另一个战略目标是将免疫接种活动同卫生系统提供其他服务相结合。卫生工作者在卫生保健机构中与儿童或其母亲的每一次接触,都是核查免疫接种状况的机会,必要时可借此机会接种疫苗。反过来,深入社区的流动免疫接种小组也可提供药品、抗疟蚊帐和其他医药用品或干预措施。
社区参与是提高免疫接种率的关键因素。对于一项积极主动的免疫规划来说,大力宣传免疫接种的效益,从而使公众对此产生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不过,应注意确保公众的需求能够确实得到满足。肺炎球菌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的面世,可望对全球为减少儿童死亡人数(MDG 4)、预防疾病和(对于肺炎球菌病而言)防止残疾而开展的工作产生迅速而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接种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也
为积极推动肺炎和腹泻的防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众所周知,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肺炎和腹泻所致。监测和监督是免疫规划的基石,在免疫规划的计划制订、确定工作重点和资源动员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在监测疾病负担的发展趋势、评估疾病控制规划的影响和全球目标实现的进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0年以来,数据驱动性免疫行动倡议(如RED策略)不断增加;此外,在监测新疫苗的影响时也需要有与疾病相关的资料。因此,在各个层面加强监测和监督极有必要。对于即将到来的或正在发生的疾病暴发,疾病监测系统可望提供早期预警。修订后的《国际卫生条例》(于2007年起生效)要求WHO各会员国在地方、省区和国家三级均建立和保持监测能力。在过去的10年间,在建立或健全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脊髓灰质炎监测网络是高效监测系统的一个成功案例。该网络能快速检测全球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在部分国家还扩展至监测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黄热病和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同时,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和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生率的下降(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人们对疫苗潜在副作用的关注度也在增高。为降低疫苗引发不良事件的几率,一方面,应确保疫苗在生产、使用和检测过程中均遵循国际公认的标准(见第2章); 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效的上市后监测和调查系统,藉以迅速发现和核实任何关于疫苗使用后发生不良事件的传闻或报告。多数工业化国家已具备此类系统,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必需的资源或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WHO设立了由一批独立专家所组成的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GACVS),负责评估和应对有关疫苗安全的报告和传闻。此外,WHO在2009年建立了“全球新近通过WHO资格预审疫苗上市后监测网络”(Global Network for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of Newly Prequalified Vaccines),该网络主要针对的是近年来才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新疫苗。
(文件来自:世界卫生组织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