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在京就疫苗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扩大免疫组负责人兰斯博士表示:中国疫苗的生产管理达到国际水平,中国也进入疫苗创新阶段,并研发出如EV71疫苗等创新性疫苗,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扩大计划免疫的范围,将5种重要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围。
对中国生产的疫苗有信心
在山东疫苗事件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已经先后三次就疫苗相关的热点问题发布了问答。3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发表评论表示:中国疫苗的生产并没有问题。世卫组织与国家疫苗监管部门紧密合作了15年之久,对中国所有国产疫苗都有信心。世卫组织于2010年和2014年就中国疫苗监管系统开展深入独立的评估,结果均表明中国监管系统符合或超越世卫组织的要求和国际标准。
据介绍,中国的疫苗监管体系已于2010年和2014年两次通过世卫组织的评估,符合所有国际监管标准,包括现行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均是在此高质量监管体系下生产的。就目前的查明的案情来看,此次疫苗事件与生产体系无关,主要是疫苗的储存和分发出现问题。一类疫苗由政府的疾控中心系统从生产商分发到接种点,其可控温度的冷链系统已通过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估并确认为高质量的冷链系统,但是二类疫苗不通过该系统配送。
“此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出现在二类疫苗的配送和供应上。”兰斯博士说,中国需要加强对二类自费疫苗的监管。
但同时,兰斯博士也解释,未按规定温度范围内存储的疫苗或过期疫苗不被污染或产生毒性,因此人们几乎不可能因为接种了这样的疫苗而患病。
血液检测可查抗体
“减毒活疫苗的不当存储可能会使疫苗效力衰减失去活性,而对于灭活疫苗来说,存储不当可能导致蛋白质的降解,但是他们都不会产生额外有毒的物质。”兰斯博士解释。但是,如果疫苗由于过期或不当处理失去效力,儿童将缺乏疫苗针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可能在未来感染疾病,对其造成伤害。这种情况跟未接种疫苗的后果类似。
事实上,接种差错以及接种过期或者储存不当疫苗的失误在其他国家也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与中国此次事件类似的情况下,一定要(1)全面彻底调查,追查这些疫苗的销售和使用流向,找到剩余疫苗并进行控制,确定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采取行动避免事件重演;(2)向家长和公众告知有哪些潜在风险;(3)指导公众和家长如何确认孩子是否接种了过期或者不当储存的疫苗,如果孩子接种了这些疫苗,家长该怎么办。
对于如何知道接种的疫苗是否有效,兰斯博士说:麻疹、风疹、甲肝、乙肝、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等部分可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接种对象是否已获得免疫力。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若接种了过期疫苗或不当储存疫苗,应当重新接种。然而,如果儿童已经过了该疾病的风险年龄,就不用重新接种,也不用检测。若考虑重新接种疫苗,应咨询预防接种点的专业人员。
兰斯博士提醒:所有疫苗的接种均有一定的产生副作用的风险,例如对某疫苗成分出现过敏反应,这也是为什么儿童接种疫苗后被要求在接种点观察半个小时以上。目前,包括中国在内都已建立了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检测体系,并对疑似疫苗相关不良事件进行报告。通常,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都是比较轻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比较低的。
建议扩大计划免疫范围,纳入5种疫苗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中起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将普及儿童免疫纳入国家卫生计划,并在随后不断扩大计划免疫范围。纳入国家计划免疫范围的疫苗称为一类苗,非计划免疫疫苗即二类自费疫苗。
“中国的扩大免疫系统是全球最好的系统之一。”施贺德博士评论说,这是有依据的,由于接种乙肝疫苗,超过99%的中国儿童避免感染慢性乙肝。16年前,中国消除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的发病率比疫苗前时代降低了99%。这些成就应能提振公众的信心。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国的国家免疫规划应将包括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肺炎/脑膜炎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五种等5种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这样既可确保中国儿童受益于这些疫苗本身,又能将此类疫苗纳入严格管理的政府分发系统。
世卫组织强调:疫苗是防止一系列致病和致死儿童疾病的唯一途径,改善中国自费疫苗的管理、监测和监督将有力保障所有疫苗的安全和效力。必须采取紧急行动恢复公众对疫苗的信心,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文件来源:医药经济报)